a

Donec quam felis, ultricies nec, pellentesque eu, pretium quis, sem nulla consequat. Aenean massa.

Image Alt

關於池和宮

  本宮池和宮,俗稱池府王爺廟,廟址在新竹縣新豐鄉新豐村池府路156號。本宮主祀池姓王爺,據傳草創於清乾隆年間,歷史迄今已逾二百年,由於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聲名遠播,香火鼎盛,成為新竹西部濱海一帶居民之信仰中心,其信眾遍及海內外。

  本宮地理環境優越,自然美景渾然天成。廟後背倚山丘,其上遍植蒼翠林木,附近昔日曾為史前人類之活動場所,曾出土大量陶、石碎片,是新竹縣境重要考古遺址之一。廟前濱臨紅毛古港,該港傳說在十七世紀時荷蘭人已闢作商港,「紅毛懷古」被列為「新竹十二景」之一。港灣附近蔓生大片紅樹林,為水筆仔、海茄苳之混生林,景觀碩大壯美。往南則有鳳坑村姜厝之朴樹群,樹態婀娜多姿,為臺灣西部海岸稀有之國寶級樹種,風情特殊,引人入勝。廟西極目遠眺,臺灣海峽水天一色,碧波萬頃,夕陽餘暉之下,坡頭漁港帆影點點。廟東遙望鳳山崎,為清代全淡八景「鳳崎晚霞」之名蹟勝境。更遠處則新竹城之「少祖山」五指山凌霄連雲,雪山山脈千峰聳疊,層巒環抱。所謂的「港湖大洋四水歸堂,八面翠巒環繞羅城」,乃指崁頭溪、波羅汶溪、德龜溪及茄苳溪四溪於本宮前匯流入海,而龍脈自震艮方位由楊梅高山頂一路蜿蜒而來、形成傳統風水學中的「生龍口」吉穴,本宮乃位居其穴位上。

  關於本宮之肇建沿革,其創建年代有乾隆中葉、道光初年及咸豐年間等不同說法,較通行的版本是:乾隆42年(1777),當時福建泉州府同安區之元威殿王爺廟,大建王醮並放流王船出海,因季風吹送及海潮漂流,王船意外漂泊至紅毛港靠岸,當地庄民好奇登船一探究竟,發現船上滿載食糧、建材及三尊神像,乃於本宮現址建小廟奉祀。由於漢移民渡台拓墾備嚐艱辛,既有風濤之險及原住民出草之害,又有瘴癘、瘟疫等傳染病之威脅,故需假宗教信仰以得到精神寄託與心靈慰藉。池王爺因神蹟靈驗,信眾問事求醫、擇日算命、護航祈福等,凡有所求必得回應,因之香火日盛,香客絡繹不絕。道光元年(1821)歲次辛巳,新庄子望族例貢生徐氏籌資二百兩首次修建,道光26年(1846)歲次丙午,復又二次修建。

池和宮地理位置空照圖(此圖已向林務局申請使用)

池和宮地理位置空照圖(此圖已向林務局申請使用)

  民國38年(1949)歲次乙丑再度重修,然因建築狹小簡陋,廟貌破舊不堪,信眾遂醵資新台幣一千七百餘萬元,於民國64年(1975)進行改建,共歷時四年,於民國68年(1979)10月23日重建完成,同時舉行慶成建醮大典。至此,一座雕飾精美之宏偉建築矗立於新竹海濱。

  本宮主神池府王爺,屬古代瘟神信仰神祇之一,神像黑面長鬚,兩眼瞪大翻白,為中毒身亡之痛苦慘狀。傳說王爺為古代先賢歿後而成神者,原係初唐時期福建滸州府人氏,姓徐名春生,字孟彪,官拜都尉。據傳王爺任職知縣時,因地方百姓不敬神明、不孝父母、忤逆長上、作惡多端,上天欲予懲罰,天庭乃派使者攜帶毒藥下凡,欲於縣民飲水之池井中下毒,恰逢王爺知曉此事,乃代為受罪,巧取其毒藥自服而亡。使者深受感動,乃稟明玉帝,帝感念其德,封為「代天巡狩」,掌理民間懲罰善惡事宜,凡間皇帝亦緬懷其行誼,加封賜姓「池」,此為本宮池王爺之典故由來。

池王爺中毒身亡之表情

池王爺中毒身亡之表情

  臺灣各地所祀之池府王爺,其傳說之姓氏、籍貫或朝代多有不同,流傳版本至少超過十種以上,但其香火神祇大抵來自大陸原鄉,本宮之池王爺亦不例外,乃自海峽對岸漂洋過海而來,經過長久之歲月沉澱洗禮,逐漸在地化成為守護地方之鄉土神。民國79年(1980),本宮首次登陸謁訪祖廟,廟稱「元威殿」,位於廈門市同安區馬巷鎮馬巷街218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據<馬巷廳志>載: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原籍南京,為明萬曆三年之文舉人及武進士,出任漳州府道臺時,為拯救漳郡萬千生靈,自服瘟藥身亡,歿後玉帝逐次加封為「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以此觀之,本宮之池王爺身分與祖廟之傳說不盡相同。

  本宮坐擁山青海藍之絕佳地理位置,殿宇堂皇巍峨,廟向坐西北朝東南,採歇山重簷二進式格局。廟脊剪黏裝飾璀燦奪目,福祿壽三星、飛龍舞鳳、仙女神童、花鳥亭閣等繁複樣式齊集於簷頂,點綴出華麗耀眼之氣象。石柱、壁堵之石雕塑像,精巧細膩,富有高度藝術價值。殿前一對戲球之石獅,乃全臺罕見之純石雕刻鉅作,其氣勢凌人,威猛生風。殿前廣場建構一座精美牌樓,採天然巨石雕鑿而成,為六柱五開間格局,柱簷間雕樑畫棟,基座以十二尊北方及南方風格造型石獅安鎮,體現不凡氣派,成為紅毛港區最顯著之地標。正殿金碧輝煌,神龕供奉三尊池王爺神像,龕聯:「德敷八方千家被,恩垂四海萬世欽」,道盡王爺護鄉佑民之功績。側龕分祀天上聖母、福德正神及三真人,媽祖為航海之神,守護漁民滿載而歸;土地公為賜福招財之神,能施福惠於人;三真人指吳夲、許遜、孫思邈,為古代名醫,被奉為醫神。本宮將諸神同祀,意謂王爺已由原先瘟疫之神逐漸轉變為航海之神、醫療之神、保境安民之神,甚至是有求皆應之全能之神。

  本宮因迭經修建,舊蹟故物多已遺佚,歷史悠久之古廟,經改建而煥然一新。宮內較有價值之古物,一是一支二百多年前由鯊魚齒骨製成、乩童用以破肩頭之鯊魚劍,質輕而密實;另一是五支道光已亥年造、約尺餘長、乩童貫穿雙頰用之銅質貫口針及杏黃色元帥令旗;另有道光年間之神案、供桌及香爐,以及「聲靈丕顯」古匾等,為本宮之古老留下歷史見證。此外,宮右後側闢建一座花園,園內花木扶疏,一片綠意盎然,鐵檻池內曾飼養數隻百餘歲之大靈龜,可惜已放生不知去向。

 

本宮之古物貫口針歷史悠久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

本宮之古物貫口針歷史悠久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

本宮豢養之百年大烏龜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本宮豢養之百年大烏龜 ﹙摘自林衡道-臺灣古蹟全集第一冊﹚

  本宮祭祀圈為新豐鄉之新豐、埔和、坡頭三村,信徒則遍及全台及海外,其中湖口、楊梅、新屋、中壢、平鎮尤多,宗教信仰已超越族群之藩籬。而祭典節慶向為寺廟之盛事,本宮依例於農曆正月舉行新春祈福大會;5月5日則配合縣政府於宮前大池舉辦端午龍舟競賽;而6月18日為池王爺聖誕,祝壽大典由新豐鄉十三村輪流承辦,當日為酬神感恩之吉日,恭祝聖誕祭儀隆重莊嚴,讚誦聲琅琅然,法韻低迴縈繞,善男信女不遠千里而來,自備牲禮供品,排滿廟埕香案,點起清香朝謁跪拜,嬝嬝煙霧遮天蔽日,場面甚是壯觀。而為表達對王爺之崇高敬意,演出之酬神戲常達月餘之久,其熱鬧盛大之場景,實令人嘆為觀止。另外,本宮秉持宗教入世情懷,積極參與地方公益,熱心各種慈善義舉,如新春「食福宴」及發紅包,元宵節「起基借貸」進行急難救助,興辦貧民救濟、清寒獎學金、托兒所、醫療設施等慈善事業,並提供選擇結婚吉課、入宅、動工、破土、上樑、開業、補運、關煞制化、安太歲、點光明燈等服務。神明真正走入人間,不再高高在上。

  本宮建廟二百三十餘年,其歷史發展與新豐地區之拓墾開發同脈動、共呼吸,它是一座神聖之宗教場域,乃庶民百姓之精神支柱;池王爺之神威,安定人心,發揮啟迪教化之功,是眾生面對苦難橫逆時最佳之依靠。宗教信仰衍生出民俗文化,台灣因屬移墾社會,民間信仰相當普遍,但往昔台灣社會保守,政府曾因政治因素考量,視之為迷信禁忌,而予以忽略或刻意壓制。晚近隨著整體大環境之自由開放,宗教活動百花齊綻,文化旅遊成為政府單位急欲突顯之觀光特色;寺廟融合建築藝術、古蹟保存、民俗表演、庶民信仰甚或風水美學等元素,具有文化資產之價值與觀光旅遊之賣點。本宮位於新竹西部濱海遊憩動線上之重要據點,包括紅毛港、紅樹林、朴樹林、新月沙灣原生林、鳳崎落日及坡頭漁港等,若能一併作適當串聯規劃,結合看山、觀海、賞落日、自然生態考察、單車健行、寺廟祈福、民俗欣賞等內涵,相信可打造成為一條黃金熱門旅遊路線。

新豐海岸線美景天成

新豐海岸線美景天成

  本宮從草創時之簡陋小祠,至今日擴建成堂皇之大廟,其間蓽路藍縷,端賴地方望族大姓之慷慨解囊,以及信眾百姓之投入參與;而管理委員會之組成,以組織化方式實施管理運作,使本宮之經營步上軌道。民國84年(1995),緣於新豐活動中心即將改建之際,本宮管理委員會結合宗教、民間等社會力量,爭取興建行政大樓,作為地方信仰及活動中心,藉以凝聚地方情感與共識;大樓之落成啟用,推動本宮朝向觀光化、服務化之多元功能邁進。而第五屆主任委員吳俊岸先生,對本宮之發展自有其理想與堅持,在總幹事陳清合及諸委員之支持下,宮務蒸蒸日上,不但各項公益事業積極開展,民俗文化之推動成效斐然,廟產之增購及廟地周遭環境之美化皆卓有績效。

  本宮之歷史發展,是新豐地區拓墾史之最佳見證。俗謂:「國有史,鄉有志,族有譜」。歷史是人類對過去的事件行動所做的系統紀錄與詮釋,而池和宮屹立於西部海濱數百餘年,看盡新竹一頁歷史滄桑,它已不只是一座燒香拜拜的信仰空間而已,相反的,是一棟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建築,而宮志之編纂修撰,正足以將其多面向之文化內涵加以呈現流傳。

  本宮董事諸大德,早已識見卓遠,業經開會決議通過委請學者專家進行宮志之編寫,奈因諸多因素而未竟其功,吳主任委員對此念茲在茲。適逢明新科技大學江順裕老師與吳君為昔日國民大會舊識,兩位皆感於地方文史資料缺乏系統整理,致鄉親無法尋根探源追溯歷史過往,池和宮之史料文獻尤其散佚闕如。而明新科技大學建校四十餘年,受地方栽培甚多,亟思貢獻學術研究人力資源以為回饋,故由人文社會與科學學院教師組成團隊,進行「新豐池和宮志」之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