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之神祇,最興盛者莫過於「代天巡狩」之王爺公,祂與媽祖信仰並稱,俗諺有「三月瘋媽祖,四月王爺生」之說。但依據臺灣省民政廳於民國76﹙1987﹚年編製之《臺灣省各縣市寺廟名冊》所列,全臺主祀王爺之廟宇共有1330座(尚不含臺北、高雄兩直轄市),遠超過以媽祖為主祀之672座。而據調查研究,全臺寺廟所奉祀之主神類別超過二百四十種,其中土地伯公廟數量最多,故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形容。王爺廟則位居第二,遠超過其他奉祀大道公、關公或太子爺等眾所熟知之神祇寺廟。王爺信仰在臺灣之普遍與強勢,有句俗語說:「大仙的王爺公,細仙的王爺子」,說明「王爺」神像幾乎無所不在,「王爺公」似已成為臺灣神祇之代稱。
臺灣王爺廟供奉之王爺,其姓氏各有不同,據統計達一百三十餘姓以上,其中以李、池、吳、范、朱五姓最多,且常五位一體,稱「五府王爺」或「五府千歲」;若僅奉祀其中二、三位則稱「二王廟」或「三爺公」;若只奉單姓,則稱某姓王爺,其中又以「池」姓王爺最多,此外,亦有四位、五位、六位、七位、九位或十二位合祀者。另據調查,王爺廟之分佈,以澎湖、臺南地區沿海一帶最為稠密;嘉義、雲林、高雄、屏東等沿海地帶次之;彰化、臺中、新竹、桃園、臺北、宜蘭較少;南投、花蓮、臺東等地則相當罕見。
關於王爺信仰之起源,其身分、神格又如何?清代臺灣志書雖有記載,但多語焉不詳,致後人研究遭遇諸多困難。日人治臺之時,開始以社會學方法從事全臺寺廟之調查研究,主張王爺為瘟疫之神,此說以日本學者前島信次為代表。而史學家連橫,以漢人立場闡述王爺信仰,認為王爺乃指明末鄭成功父子三代而言。二次戰後,學界對於王爺之研究趨於宏觀,採較廣義且分類之方式進行多面向詮釋。今茲整理歷來各家之觀點,概述臺灣王爺之來由:
1、王爺為鄭成功父子孫三代
此說以連橫為代表,其《臺灣通史》卷二十二「宗教志、神教條」有詳細論述:『唯臺灣所祀之王爺,自都邑以至郊鄙,山陬海澨,廟宇巍峨,水旱必告,歲時必禱,尊為一方之神。田夫牧豎,靡敢瀆謾。而其廟或曰「王公」,或曰「大人」,或曰「千歲」,神像俱雄而毅。其出游也,則稱「代天巡狩」。而詰其姓名,莫有知之者。嗚乎!是果何神,而令臺人之崇祀至於此極耶?顧吾聞之故老,延平郡王入臺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曜古今。及亡,民間建祠以祀,而時已歸清,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而以「王爺」稱。比如花蕊夫人之祀其故君,而假為梓潼之神也。亡國之痛,可以見矣!其言「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故王爺之廟,皆曰「代天府」,而尊之為「大人」,為「千歲」,未敢昌言之也。』部分歷史學者據此,認為臺灣王爺信仰之「代天巡狩」、「送王船」、「王醮」等習俗,乃臺人懷念鄭氏而演變成之儀式行為。而臺灣王爺廟之三老爺廟、二王廟及大人廟等廟宇,供奉主神即為鄭氏父子或子孫三代。
關於王爺即鄭氏三代之論點,其要項整理如下:
(1)、臺灣民間或政府基於崇功報德之心理,於鄭成功逝世後建廟祭祀,其廟稱「將軍廟」。至鄭經殂逝,鄭克塽拜表請諡成功為武王、經為文王,兩王合葬於永康洲仔尾,合祀兩人之廟稱「二王廟」。後鄭克臧亡,因其生前未襲王爵,民間俗稱其為太子,故其廟稱「太子廟」。合祀鄭氏祖孫三人之廟則稱「大人廟」或「三老爺廟」,此類廟宇以今台南縣市及澎湖地區最多。
(2)、「三老爺廟」之神像,臉色深褐者為鄭成功,赤紅者為鄭經,白色者為鄭克臧,其顏色合乎祖孫三人之背景,蓋鄭成功反清復明,凡事事必躬親,長年受海風烈日之吹薰,故臉色黝黑。鄭經掌政時,國事率由手下諸將籌劃執行,少受風雨日曬,故臉色紅潤。克臧則長居深宮,未親戎行,卒年僅十八,故膚色白皙。
(3)、臺灣民間之王爺廟,主祀者以池王爺、朱王爺、李王爺最常見。池王爺濃眉大眼,深棕膚色,有長鬚,應為鄭成功之化身。朱王爺臉色紅潤,應為鄭經之化身。李王爺年輕英武,臉上無鬚,應為鄭克臧之化身,民間傳說克臧為鄭經螟蛉子,原姓李。
(4)、關於王船之由來,乃因康熙39年(1700),清廷下令將鄭氏祖孫墳墓遷葬原籍福建南安,臺灣百姓無力阻撓,僅能以隆重牲禮祭祀,以表達不捨與思念;並有百姓駕小船隨鄭氏靈骨入海。其後,為緬懷鄭氏功德,乃造王船,設王爺像祭祀後奉送入海,並逐漸形成習俗。
(5)、在光緒元年(1875)清廷准沈葆楨之奏敕建鄭成功專祠之前,臺灣民間不能公開祭祀鄭氏,乃有所變通,即將「鄭」王爺改為「池」王爺,因閩南泉州地區之腔調,「鄭」、「池」兩字音同而韻異,「鄭王爺」與「池王爺」三字連唸,其音極為相似,此一奧妙,不懂閩南語之清吏可能無法理解。
(6)、臺灣氣候炎熱潮濕,被視為瘴癘之地,民間對瘟神相當敬畏,福州瘟神五帝信仰隨移民傳入臺灣,瘟神之祭典如瘟醮、送瘟船等儀式開始流行。紀念鄭氏之送「王船」活動得以依託在送「瘟船」之形式下進行。
(7)、王爺信仰由臺灣傳至閩南,經發展變化,再逆向傳播回臺灣。臺灣 王爺總廟南鯤鯓代天府,建於康熙元年(1662),最早稱鄭成功祠,臺灣歸清後始改稱王爺廟,其分靈廟宇遍及全臺及閩南。而臺灣西部沿海之王爺廟,不少是因海邊漂來王船而建廟;王船之來由,以泉州富美宮、廈門馬巷廳元威殿及金門等地放流者居多,該區域原為明鄭王朝活動勢力範圍。故送王船儀式與祭祀鄭氏祖孫之關係如何?深值探究。
上述之論,自有其言之成理之處,但臺灣王爺廟之王爺姓氏繁多,鄭氏三代系統,應僅臺灣王爺信仰之一支而已。
2、王爺為瘟神
謂瘟神之原始型態為死於瘟疫傳染病之厲鬼,因人鬼崇拜之觀念,厲鬼被天庭敕封為「王爺」並「代天巡狩」,成為管理、傳播瘟疫之神明。昔時民智未開,以為疫癘之流行乃是上天要懲罰人類之作惡,故對瘟神王爺心生敬畏而加以崇祀,每有瘟疫發生,則舉行建醮祭典,「賄賂」瘟神以祈求閤境平安,並建造「王船」將王爺流放大海或焚燒,俾能遠離瘟疫之威脅。而瘟神信仰隨著臺灣社會之發展,歷經不同階段之演化,由施瘟之神轉為逐疫驅瘟之神,再演變為護航之神、醫神,甚至成為保境安民之神或萬能之神。
「瘟神」王爺乃臺灣民間信仰中強而有力之一環。臺灣因僻處海外,開發較晚,早期被視為蠻煙瘴毒之域,志書云:「早夜東風盛發,及晡鬱熱,入夜寒涼,冷熱失宜。又水土多瘴,人民易染急病」即是。而移民拓墾之時,由於當時醫藥並不發達,各種瘟疫傳染病若發生,感染喪命者眾,在民風保守情況下,導致信鬼尚巫之習俗盛行,以為供奉瘟神、舉行驅逐疫癘之儀式可趨吉避凶。而中國古代之「瘟神」系統,學者將之分為三群:一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載之「五瘟神」。二為《封神演義中》,武王伐紂時,因行瘟助紂而被姜子牙所殺之呂岳等七人。三為採錄於江蘇如皋香山之五岳神,原為五位不第書生,因唐太宗欲試張天師法力而遭誤殺,歿後受封為神。臺灣之「瘟神」信仰,其原型與上述第三群「香山五岳神」性質較相近,但傳說迭經變易,故事情節呈現多樣。如:
(1)、秦始皇暴虐無道,曾焚書坑儒,時有三十六位儒生遭坑殺,地方百姓感念不已,乃尊為王爺奉祀。
(2)、唐玄宗欲試張天師法力,命三百六十進士匿於地窖作樂,再令張天師作法止樂。天師拔劍唸咒作斬妖狀,樂聲乃嘎然而止,待查看時進士們已悉數身亡,玄宗憐其冤喪,亦恐其化為厲鬼,遂封為王爺,令天下立祠祀之。
(3)、唐代有五書生進京赴考,途中夜宿旅店,無意間聽聞瘟神密商欲於井中下毒,傳播瘟疫,荼毒百姓。五書生決議自我犧牲,拯救無辜生靈,遂投井溺斃以示警,民眾恐懼,不敢飲用井水,故逃過劫難。玉帝憐憫之,乃封為王爺。
(4)、宋朝時,有福建朱、李、池、吳、范等姓五位進士,為奸佞所陷害, 枉死於窖中。爾後,民間祀為王爺。
(5)、明初三百六十進士聯袂乘船返鄉,不幸於福建沿海遇風翻覆,進士 悉數溺斃,其靈魂徘徊人間,無所歸依。朝廷憐憫之,乃封為王爺,通令各地建廟造神像奉祀之。
(6)、明初三百六十進士奉命宣揚國威,於渡海途中遇颶風翻覆,罹難後,天現祥雲,仙樂齊奏,進士英靈似已成佛成神。皇帝感念之,乃命造船,賜名「王船」,內奉諸進士之神位,及「遊縣吃縣,遊府吃府」之御旨,並將其流放大海。因此,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均大肆祭拜。
(7)、明末五進士奉命織福建泉州府監考,時值當地瘟疫橫行,五進士竭力救治百姓黎民,卻不幸染病身亡。地方感念其恩澤,遂奉祀為王爺。
(8)、明末三百六十進士,因不願仕宦於清廷,乃自縊而亡。玉帝念其忠貞不二,敕封為王爺,授命視察人間善惡。
上述之傳說,可歸納為兩類:一為三百六十進士死於非命而成神者;另一為善士投井除瘟而成神者。其說雖雜揉古代歷史人物或事件,但若稍加分析考證,便知皆屬荒誕不經,昧於史實。瘟神王爺乃由傳說延代傳承演化而形塑,其內容以「死於非命」為基調,故其原始型態,乃為代天巡狩、獎善罰惡,會散播瘟疫懲罰民間之厲鬼,故廟宇所祀之神像多作威武或猙獰兇惡之狀,讓信眾感到恐怖,並心生畏懼。
3、王爺為歷史英靈
乃指「有功烈於民」之祀典諸神。因生前有功或有德,歿後被奉為神明,成神後又常顯靈,能保境安民,或有求必應,民間遂崇祀立廟。此類王爺因生前有功於斯土斯民,故列為神祇奉祀,若採廣義之界定,則鄭氏三代亦可包括在內。另如傳說提倡戲曲音樂有功之唐玄宗,被封為「西秦王爺」;而有功於某鄉某姓者,死後常因眾議、托夢或經乩童指示,予以雕塑金身供奉,也可視為此類王爺,舉例如開漳聖王、廣澤尊王或客籍之「義民爺」信仰等,皆可列入「英靈」王爺之中。而臺灣之王爺廟宇中,以中國歷史名人之英靈為主祀者,如謝府千歲指東晉名臣謝安,清王爺乃明初救駕有功之李文魁,蕭王爺乃漢初宰相蕭何等,其姓氏頗為繁複。
上述之三種王爺類型,大抵可涵蓋臺灣王爺廟之神祇性質。而眾多臺灣王爺廟之中,以瘟神王爺為主祀者居最多數,若依民間之傳說而論,其姓氏可多到三百六十姓,但以臺灣目前所見王爺廟所供奉,其王爺數最多為十二姓同祀,此乃如日治之時《臺灣慣習紀事》所載:「號稱王爺之瘟王即疫神,有三百六十神,然而舉行瘟疫祭時,悉造神位三百六十,則祭主不堪經費之浩繁,故僅祀其數神,相沿為例。」而臺灣王爺之實際姓氏,據調查約在一百三、四十姓左右,並未達三百六十姓之多。
除數姓同祀之王爺廟外,臺灣單一姓氏之王爺廟宇數量亦頗多,其中又以奉祀池姓王爺者最多。關於池王爺之身分,其傳說眾說紛紜,其姓名、生平事蹟、出生年代、籍貫皆有各種不同版本流傳。但整體而言,南臺灣之二王廟、大人廟等奉祀之池王爺,研究認為以鄭成功之化身較具說服力。至於屬於瘟神系統之池王爺,在臺灣之傳說至少十種以上,其成神之過程則大同小異,皆因「為百姓捨生取義,吞瘟藥往生」而成神。新豐紅毛港畔之池和宮,乃新竹、桃園一帶歷史最久之王爺廟,其主神池王爺,傳說是初唐時期,福建省滸州人氏,姓徐名春生,字夢彪,官拜都尉。據傳王爺任職知縣時,因地方百姓不敬神明、事親不孝、忤逆長上,因作惡多端而激怒上蒼,天庭欲予懲罰,故派使者攜帶毒藥,欲在百姓飲水之水源地下毒施瘟以為懲戒,適逢王爺得知此事,巧得使者毒藥而自服身亡,其臉色變黑、雙眼翻白,死狀悽慘。天庭使者感於知縣之捨身忘死,替生民百姓受罪,乃將實情呈稟玉皇大帝,帝感念其德,遂封為「代天巡狩」,掌理民間賞善罰惡事宜。凡間帝王亦緬懷其行,加封賜姓「池」。此為池和宮本宮池王爺之歷史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