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onec quam felis, ultricies nec, pellentesque eu, pretium quis, sem nulla consequat. Aenean massa.

Image Alt

池和宮之同祀神祇

  本宮以池府王爺為主祀,神像供奉於正殿神龕。王爺代天巡狩,需有兵將供其調遣,故配祀五營將軍,其中中營中壇元帥為主帥,以三太子李哪吒任將軍。而池王爺原為瘟神,具有趨瘟逐疫之神威。但隨著民間信仰之轉變,王爺之神職已逐漸多樣化,除原先之除瘟功能外,也賦予兼具航海守護、醫療、求財、升官等職能,甚至成為信眾有求必應、無所不能之萬能之神。宮廟為滿足香客信徒各種需求,除主祀之神祇外,常同祀諸神,以方便祈求膜拜。池和宮鎮殿主祀為池府王爺,共奉神像六尊,造型相同。此外,左龕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天上聖母媽祖,乃財神及海神。右龕奉祀三真人,即吳夵、許遜、孫思邈,為古代名醫,被奉為醫神。另側殿為太歲殿,奉祀斗姆元君、文財神、文昌帝君及六十太歲神。茲將宮內同祀諸神祇介紹如下:

1、媽祖

  又稱天后、天妃、天上聖母、媽祖婆等,為護佑航海之神,也稱仁慈之神,為臺灣民間信仰重要神祇之一。據民間傳說,其俗名林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3月23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嶼,為福建都巡檢林惟懿之第六女,傳說出生時有一道紅光由西北方射入林家宅內,因生下月餘皆不曾啼哭,乃取名「默娘」。默娘自小乖巧孝順,寡言少笑,天資聰穎,過目不忘,經常誦經禮佛。十三歲時,遇一雲遊道士,授予道家心法及經典秘訣,並教讀兵書、練劍法、習醫術,默娘學有所成,便展開護衛鄉里、解決民怨之善行,深受鄉里愛戴。

  二十八歲時,某日夢見父兄在海上覆舟,她奮不顧身跳入海中相救,口咬父親衣領,手拉兄長衣襟,往岸邊游去,此時忽聞母親呼喚,乃張口回應,其父旋遭大浪捲走。夢醒後母親安慰不必當真,不料數日果真傳來惡耗,海上發生船難,其父溺斃,僅兄長得救。默娘得訊痛不欲生,乃於重陽日清晨沐浴焚香,誦經完畢辭別家人,登上湄峰,轉眼消失雲端。

  默娘昇天後,經常顯靈護佑福建沿海討海漁人。每有海上風暴,常化身穿紅衣提紅燈女子,為船隻指引方向。因之,航海之人奉其為守護神。又傳說曾多次海上救難,救護外國來朝使節,其靈爽昭著,功在國家,乃經宋、元、明、清各朝歷次加封,由原航海女神,晉封為「天妃」、「天后」。

  媽祖之得意助手為千里眼、順風耳,能看清、聽見千里以外之事物、聲音。池和宮位於新竹海邊,附近漁民村落奉祀王爺,並祭祀海神媽祖。

池和宮供奉之媽祖神尊

池和宮供奉之媽祖神尊

 

2、福德正神土地公

  又稱土正、社神、社公、土公、土地、土伯或伯公等。民間因其掌管祈福報功,故尊稱為「福德正神」,或稱「福德爺」。土地公信仰源於自然崇拜之地神,所謂:「社者,五土之總神。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是也。五土指山林、川澤、丘陵、墳衍、原隰。民間長久祭祀後,轉為人格化之神明,其主掌土地行政工作,職務相當繁雜,舉凡守護村里、宅邸、墳墓、丘壑,以及庇育大地農作、植物之生長等。此外,土地公亦被視為財神,或乃「有土斯有財」之觀念所導致。

  土地公之造型為長鬚白髯之老者,相貌慈祥和藹,常配有土地婆。池和宮本宮僅供奉土地公,乃基於滿足信眾發財、地理、風水等心理祈求之需要。

池和宮土地公神像慈眉善目

池和宮土地公神像慈眉善目

 

3、中壇元帥

  王爺代天巡狩,須有兵將供其差遣,廟宇以安置「五營」因應。五營即東、西、南、北、中五座軍營,各營皆有主帥,統領之兵數各不相同。其作法常以令旗、令牌、顏色或神像為象徵。其中中營之主帥稱「中壇元帥」,乃李哪吒是也。池和宮之哪吒造型為面容清秀、右手執長鎗、左手套乾坤環、足踏風火輪、肚圍混天綾之小孩模樣。

  哪吒為《封神榜》中陳塘關中將李靖之第三子,民間俗稱太子爺、太子元帥、三太子、金環元帥、羅車太子或大羅仙等。該書中形容哪吒自小好動,因追隨乾元山金光洞之太乙真人學藝,習得一身好本領。後因與東海龍王發生誤會,誤殺龍王之子敖丙,並抽其龍筋。龍王悲痛欲絕,乃憤而向玉帝告狀。哪吒自知身闖大禍,怕禍延父母,乃自殺償罪,割骨還父,刈肉還母。死後經太乙真人將其無依魂魄以蓮花化渡重生,讓其再世為人行善濟世。適逢周武王伐紂,哪吒加入其行列,幫助姜子牙進軍殷都,大功告捷後,與父托塔天王李靖雙雙升天成仙,成為道教中神兵神將之統帥。而五營神將為王爺之隸祀神,其配置作法,皆有一定之規制。
僅表列如下供參考:

五營 顏色 聖獸 五行 天干 時節 部隊名 兵數 營長
青龍 甲乙 九夷 99000 張基清
朱雀 丙丁 八蠻 88000 蕭其明
麒麟 戊己 季夏 三秦 33000 李哪吒
西 白虎 庚辛 六戎 66000 劉武秀
玄武 壬癸 五狄 55000 連忠宮

 

中營元帥李將軍神像

中營元帥李將軍神像

北營連將軍神像

北營連將軍神像

西營劉將軍神像

西營劉將軍神像

南營蕭將軍神像

南營蕭將軍神像

東營張將軍神像

東營張將軍神像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一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一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二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二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三

池和宮安置五營將軍神像之三

 

4、三真人

  即吳夲、許遜、孫思邈三人,皆因醫術高明,歿後被奉為神明者。
(1)、吳真人:

  俗稱花轎公、大道公、英惠侯等。原名吳夲,字華基,號雲衷,宋代福建泉州同安縣白礁村人氏。據傳為紫微星投胎轉世,其母身懷六甲之時,曾夢吞一白龜,後臨盆時,天上彩雲朵朵,滿室生香,有神仙送子而來。吳夲自幼天資聰穎,博覽群籍,對岐黃之術尤下功夫,十七歲即行醫濟世。後經神仙引領,竟西至崑崙山見瑤池金母,金母贈其珍貴醫書一冊,從此依方配藥,懸壺救人,醫德遍及漳、泉各地。

  吳夲除救人無數外,且有「醫虎喉、點龍眼」之傳說,據說有一孩童遭猛虎咬死,其左腿骨哽於虎喉,虎不適,掙扎求救於吳夲,夲為其取出腿骨,治癒喉痛,並找到一年前遭虎咬死之孩童枯骨,將左腿骨拼湊齊全,再敷以膏藥,不久,孩童竟然復活。孩童父母見此神蹟,驚訝不已;而老虎自此戒食人肉,並追隨在吳夲左右,聽候差遣。又傳說有一巨龍患嚴重眼疾,乃化作一駱駝背老翁求救於吳夲,吳夲見老翁眼珠圓滾、透出赤火,認出為龍精,但仍取草藥精心為其醫治痊癒。老翁稱謝再三,旋現為龍形騰雲而去。由此二則傳說,可見吳夵醫術之高明。

  吳夲行醫多年,著醫書十餘冊,五十八歲騎虎升天,民間乃建廟奉祀,被尊為醫神。而自宋孝宗之後,歷代皇帝多有封賞,明仁宗時晉封「恩主昊天金闕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慣稱為「保生大帝」,乃醫生、藥商、術士之守護神。

池和宮安座之吳真人神尊

池和宮安座之吳真人神尊

(2)、許真人:

  世稱許天師、許真君或感天大帝。名遜,字敬之,為晉代著名之道士。據傳其母曾夢見金鳳凰啣寶珠墜於手掌中,因把玩而吞食之,乃感有身孕。許遜聰明穎悟,年少時曾入山射鹿,見小鹿墜地,母鹿不顧自身箭傷,仍奮力保護至失血而死。遜悵然感悟,遂折弓棄矢,銳意修道。其博通經史,明曉天文、地理、音律、五行及讖緯之書,尤喜好神仙修煉之術。曾舉孝廉,四十二歲時拜四川旌陽縣令,其間公正廉明,政績卓著,百姓感念其德,乃立生祠奉其塑像。後感於天下紛亂,乃棄官東歸,遨遊江湖,四處傳播孝道,並曾斬蛇精、誅蛟龍為民除患。最後歸隱西山,修煉不懈,至一百三十六歲時,於孝武寧康2年8月初一得道升天,其時一家四十二口及雞犬皆隨之,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也。據傳升天時僅留修行鐘、石函、藥臼、車轂各一,百姓乃就地立祠供奉。至北宋徽宗時,真人於帝夢中顯靈,為帝療疾,乃敕封為「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民間習稱「保生三大帝」,與吳夲、孫思邈同祀。

池和宮安座之許真人神尊

池和宮安座之許真人神尊

(3)、孫真人:

  孫思邈,唐朝陜西耀縣人,為著名之醫師與道士,被譽為藥王,或奉為醫神。據《新唐書》所載,其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精通百家之說,善談老、莊之道,擅長陰陽,妙解數術,並兼好釋典。從此體弱多病,因「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十八歲時立志學醫,終身勤奮不輟,乃有所成。曾隱居太白山從事醫書著作及煉丹活動,又擔任唐太宗御醫。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二百三十二門,收集藥方五千三百首。其醫學理論結合道家內修、醫術、醫德、衛生、養生等觀念,自創一套系統,為中國歷史上傑出之醫藥學家,享年102歲,歿時「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其傳世醫書對人類醫學貢獻極大,故後人建廟奉祀,其廟稱藥王廟。臺灣寺廟亦有供奉者,稱「孫天醫」或「保生二大帝」。

池和宮安座之孫真人神尊

池和宮安座之孫真人神尊

(4)、文昌帝君:

  又稱梓潼帝君,其來源說法不一,總結為二項,一指自然神,即文昌宮,星名,為天上六星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之總稱,民間俗稱「文星」或「文曲星」;六星之名與人間官職相對應,將之列入奉祀自周代肇始,歷代均相沿成習,制定禮儀列為祭典。另一為人格神,為西晉四川梓潼縣之張亞子,居七曲山,因戰陣亡,地方立廟奉祀。張亞子成神後常顯靈,至唐玄宗、僖宗曾避亂西蜀,梓潼神以神威相助,乃分封之為左丞相、濟順王,地位日漸提升,至宋代封為英顯王。

  而文昌、梓潼之合流,乃如《明史、禮志》云:「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代時加封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之因也。台灣之文昌帝君信仰,亦是梓潼即文昌,如康熙年間臺廈兵備道高拱乾於臺灣府創建文昌閣,其題碑記云:「按蜀志有梓潼縣,在保額府界,余前奉命視學四川,得瞻禮祠下。」可為明證。

  在民間信仰中,文昌帝君為司掌人間功名神祇之一,被視為文學之神,讀書人奉祀之。莘莘學子為求考場得意,或公職考試榜上題名,常向文昌帝君膜拜祈求。台灣各地,除以該神為主祀之文昌帝君廟外,一般寺廟亦常同祀文昌帝君,以應信眾之需求。

池和宮太歲殿之文昌帝君神像

池和宮太歲殿之文昌帝君神像

(5)、文財神:

  為頭戴宰相紗帽、五綹長鬚、手捧如意、身著蟒袍、足蹬元寶且面目嚴肅、臉龐清癯之文官造型。據傳為殷商之比干,因勸諫紂王,被剖膛挖心。民間流傳:比干怒視紂王,自己將心挖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因吃了姜子牙之靈丹妙藥,故不曾死去,來到民間,廣散財寶。因為無心,故無偏無私,辦事公正公道,深受百姓愛戴,在其手下作買賣皆公平交易,正派經營。民間遂以之為財神。另說文財神為春秋時代之范蠡,於協助越王勾踐打敗吳王夫差後隱姓埋名,並傳說浮海遠至齊國,經營農、商事業,累積財富無數。范蠡生財有道,但淡薄財富,常「盡散其財,以分與知友鄉黨。」由於致富又散財,自稱「陶朱公」。後世以其善於經營,乃祀之為財神。

太歲殿供奉之文財神爺神像

太歲殿供奉之文財神爺神像

(6)、斗姆元君:

  斗姆又稱斗姥。斗,指北斗眾星;姆,即母之意。故斗姆即北斗眾星之母親。斗姆信仰源於古代之星宿崇拜,因為是眾星之長輩,名義上特顯其尊貴。道教對斗姆元君之形塑,乃謂:遠古龍漢年間,有一國王周御王,其愛妃明哲賢慧,號「紫光夫人」。某年春天,百花齊放,夫人悠遊於御花園,並於金蓮花溫玉池中脫衣沐浴,忽有所感而懷孕,不久,生下九子,即老大天皇大帝,老二紫微大帝,其餘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七星。斗姆之神職,道教以為「降以大藥垂醫治之功,燮理五行,生降二氣,解滯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應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療病痾,職重大醫。」可見神威浩蕩,法力無窮。 臺灣廟宇奉祀之斗姥,其神像為三目、四首、八臂之造型。

太歲殿供奉之斗姆元君神尊

太歲殿供奉之斗姆元君神尊

(7)、六十太歲 :

  「太歲」該作何解?其眾說紛紜,有認為是團狀肉球者;而一般較通行之說法,以太歲為星名,是古代天文及占星中,虛擬與歲星相對並相反運行之一顆星。據古籍記載,歲星即九大行星之一之木星,其由西向東沿著黃道運行,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古人將黃道分十二段,各以十二地支命名,每段稱「一次」,歲星約每年行「一次」。而與歲星反向運行之太歲星,則配以十天干,以太歲所在位置紀年。如此,將歲星與太歲星結合紀年,以天干、地支循環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每六十年為一輪迴,稱「六十甲子」。而民間傳統習俗認為,每年都有一位神明掌理當年凡間一切禍福吉凶,稱為太歲、歲神或歲君,共有六十位輪流,若輪到值歲當年,則稱「值年太歲」。 而後來道家陸續晉封歷史上有德先賢為太歲,其生平年代自春秋戰國至明代皆有之,並皆稱為「大將軍」,此為六十太歲神之由來。

太歲殿安座之六十太歲神像

太歲殿安座之六十太歲神像

太歲殿安座之六十太歲神像

太歲殿安座之六十太歲神像

民間傳統又認為:太歲主流年運勢,影響個人運程,若個人生肖與流年太歲不合,稱「犯太歲」,又分「沖太歲」、「值太歲」、「刑太歲」,三種,此時需「安太歲」以求化解。茲將六十太歲神及流年生肖沖犯情形表列如下:

六十甲子年 太歲神姓名 流年 生肖 值太歲 沖太歲 刑太歲
甲子
金辨
丙子
郭嘉
戊子
鄒鐺
庚子
盧秘
壬子
丘德
乙丑
陳林
丁丑
汪文
己丑
傅佑
辛丑
楊信
癸丑
朱得
羊狗
丙寅
耿章
戊寅
魯光
庚寅
鄔桓
壬寅
賀諤
甲寅
張朝
蛇猴
丁卯
沈興
己卯
萬清
辛卯
范寧
癸卯
皮時
乙卯
仲龍
戊辰
趙達
庚辰
董德
壬辰
彭泰
甲辰
李誠
丙辰
辛亞
己巳
郭燦
辛巳
鄭但
癸巳
徐舜
乙巳
吳遂
丁巳
楊彥
虎猴
庚午
王清
壬午
陸明
甲午
章詞
丙午
文哲
戊午
姚黎
辛未
李素
癸未
魏仁
乙未
楊仙
丁未
缪丙
己未
傅賞
牛狗
壬申
劉旺
甲申
方查
丙申
管仲
戊申
徐浩
庚申
毛梓
虎蛇
癸酉
康志
乙酉
蔣崇
丁酉
唐查
己酉
程寶
辛酉
石政
甲戌
施廣
丙戌
白敏
戊戌
姜武
庚戌
兒秘
壬戌
洪充
牛羊
乙亥
任保
丁亥
封濟
己亥
謝太
辛亥
葉堅
癸亥
虞程